精神障碍

概述

02:09

精神障碍是什么?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是以个体认知、情感或意志行为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即影响情绪、思维和行为的疾病。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进食障碍和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等。

精神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

精神障碍很常见,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2015年完成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7%(此调查未纳入睡眠障碍)。其中,18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居前三的精神障碍为:

精神障碍有哪些类型?

精神障碍有许多不同类型,常见的有: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根据有无器质性因素,主要分为:

器质性精神障碍

器质性精神障碍是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障碍、酒精物质滥用、中毒、脑损伤、脑炎等因素导致的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常表现为意识障碍、感知觉障碍、情绪障碍、记忆障碍、人格行为改变等症状,如谵妄、遗忘综合征和痴呆。

功能性精神障碍

功能性精神障碍是因生物学、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导致的幻觉、妄想、情绪障碍等症状,如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

病因

精神障碍是一类复杂的脑疾病,其发生发展可能与遗传、神经环路与神经发育异常等生物学因素有关,同时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是生物-心理-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精神障碍的病因有哪些?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

精神障碍有很高的遗传倾向。

神经生化因素

皮质下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A)功能亢进,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有关;前额叶皮质DA功能降低,可能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关。5-羟色胺功能降低可能导致抑郁障碍、强迫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或进食障碍的发生,而5-羟色胺功能活动增强与躁狂发作有关。

谷氨酸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于大脑谷氨酸系统功能紊乱所致。

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BDNF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异常。

神经发育异常

患者大脑从一开始就未能正常发育,由于遗传和某些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胚胎期大脑发育出现某些病理改变,当时症状不显著,进入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不良刺激下,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精神分裂症、儿童注意缺陷障碍、孤独症可能为一个疾病谱,发病前,它们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经发育异常。

感染

感染因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精神障碍。如梅毒螺旋体进入脑内,导致神经梅毒,表现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

心理、社会因素

包括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

应激

长时间的应激会导致神经症、心身疾病等。应激源主要来源于恋爱、婚姻与家庭问题、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人际关系等,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如战争、洪水、地震、交通事故、种族歧视,个人某种特殊遭遇如先天/后天缺陷等等。

人格特征

一个内向、懦弱、回避刺激的人,遇到困难容易悲观丧气,心理应激承受能力较差,易患神经症、心身疾病、酒精与药物滥用等。如表演型人格的人容易患癔症,强迫性格的人易患强迫症,分裂样人格障碍者易患精神分裂症。

精神障碍有哪些诱发因素?

移民、少数民族

来自多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居住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越大,患精神障碍的风险越低。而少数民族身份增加精神障碍患病风险,可能与长期的社会逆境和社会歧视有关。

城市化环境

尽管城市居民拥有更好的营养、卫生和医疗等条件,但同样也面临更大的社会应激、贫富不均造成的心理负担及患慢性疾病的高风险等。数据显示,城市化环境使精神障碍发病率升高近2倍。

儿童期创伤

儿童期创伤指一系列严重的负性事件,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等可能增加成年期抑郁障碍、人格障碍、自杀、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物质依赖等的发病风险。

大麻使用

某项研究显示:δ-9-四氢大麻酚在健康志愿者中可以引起短暂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有遗传风险的个体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精神病性反应。此外,青少年早期的大麻暴露者具有较高的精神障碍发病风险。

其他

引起精神障碍的诱发因素还包括:

症状

精神障碍患者的表现,涉及人们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以及书写的内容)表现出来。

精神障碍有哪些典型症状?

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意识障碍、自知力障碍等。

不同的疾病类型症状也会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表现有:

精神障碍可能有哪些伴随症状?

有时,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为躯体问题,例如胃痛、背痛、头痛或其他无法解释的疼痛。

就医

大多数精神障碍不会自行改善,如果不加以治疗,精神障碍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恶化并引起严重的问题。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在此之前,医生可能通过如下问题来了解病情:

精神障碍去哪个科室就诊?

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

精神障碍有哪些相关检查?

常规检查

特殊检查

脑电图

脑电图帮助筛选颅内病变及了解脑部疾病和其他疾病引起的脑功能改变,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脑诱发电位

临床常用的有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觉诱发电位,认知事件相关电位可通过捕捉到的信息探讨精神障碍患者的高级脑认知功能。

心理测查

精神障碍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精神障碍疾病一般临床诊断明确,如果有复杂情况,须经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判断。

治疗

治疗方式取决于所患的精神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最适合患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康复治疗。多数情况下,多种组合使用治疗效果最佳。

精神障碍有哪些一般治疗措施?

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期间,患者能了解自己的状况,包括情绪、感觉、认知、思想和行为,并通过专业心理专家的引导,学习应对和压力管理技能。心理治疗通常可以在几个月内成功完成,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长期治疗。

精神障碍有哪些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尽管精神药物不能治愈精神障碍,但通常可以显著改善症状。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康复治疗等的组合使用效果最佳。常用的处方精神科药物包括:

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等,有这些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痴呆、儿童期精神障碍。使用此药时,需注意如下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方面

类似帕金森症状、急性肌张力增高、震颤、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

心血管方面

心动过速或过缓、体位性低血压、心电图改变。

内分泌改变

闭经、泌乳、性功能异常、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

胆碱能系统

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尿潴留、肝脏损害、癫痫。

恶性综合征

高热、肌紧张、意识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有时还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它们可以帮助改善症状,例如悲伤、绝望、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对生活缺乏兴趣等。抗抑郁药不会上瘾,不会引起依赖性,但可能会有眩晕、头痛、失眠、镇静、激越、震颤、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氮平、安非他酮等。

心境稳定剂

心境稳定剂最常用于治疗双向障碍,包括躁狂发作、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如对急性躁狂发作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对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的激越和兴奋躁动有增效作用,对单相抑郁急性发作抗抑郁治疗疗效欠佳的患者也有增效作用。

使用此药时,需注意谵妄、震颤、记忆力衰退、多尿、烦渴、腹泻、恶心、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常见药物有锂盐、丙戊酸盐等。

抗焦虑药

抗焦虑药主要用于焦虑障碍、急性激越、酒精戒断中的急性震颤谵妄和幻觉状态、局部病变导致的骨骼肌阵挛、上神经元病变导致的痉挛状态、手足徐动、失眠等症状。使用此药物时需注意嗜睡、疲乏、头晕、言语迟缓、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常见药物有地西泮等。

物理治疗

精神障碍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是脑刺激疗法。药物和心理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脑刺激疗法来治疗抑郁症和其他精神障碍,治疗方法包括电痉挛治疗、经颅磁刺激和深部脑刺激等。

电痉挛治疗(ETC)

电痉挛治疗又称电休克治疗,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目前,有条件的地方以推广采用改良电抽搐治疗。

经颅磁刺激(TMS)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侵入性的脑刺激,由磁场诱发产生电流,引起脑皮质靶点神经元去极化,达到治疗的目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批准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也有在精神分裂症和焦虑症中开展的研究。

精神障碍如何进行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精神障碍目前缺乏足够的循证基础,其基本原则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针刺治疗精神障碍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也是遵循辨证论治循经取穴的原则,一般取头面部、督脉穴位。针刺之后又发展了电针、耳针等疗法。

其他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预后

不同精神疾病的预后情况有所不同。

精神疾病预后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情逐渐严重,罕见自发缓解或自愈,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

病毒性脑炎所致的精神障碍

病毒性脑炎所致的精神障碍一般预后较好,重症病例死亡率为22.4%~60%。一部分存活者遗留轻重不等的神经系统受损体征或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复发率约10%。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初次发病缓解后可有不同的病程变化,约15%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在反复发作后可出现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表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状态。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经治疗临床症状可基本或完全消失,社会功能恢复。但情感障碍具有明显的复发倾向或趋于慢性化。15%~20%的患者可慢性化,残留有易激惹、心情不好和躯体不适等症状,社会功能不能恢复至病前水平。

焦虑障碍

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患者中,约50%治疗效果较好,约20%时好时坏,约25%迁延不愈,约5%~10%死于极度营养不良、或其他并发症、或情绪障碍所致的自杀等。

神经性贪食

未经治疗的神经性贪食患者约25%~35%可在发病1~2年后自行缓解。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中约50%~90%可以缓解。但复发率较高,治疗成功后6个月至6年内的复发率为30%~50%。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预后良好,完全缓解。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可持续数年,甚至终身不愈。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30%患者青春期后症状自行消失,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将持续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期,成年患者中不仅有临床症状,且合并反社会行为、物质依赖、酒依赖等问题。

精神障碍可能有哪些并发症?

精神障碍是致残的主要原因。未经治疗的精神障碍会导致严重的情绪、行为和躯体健康问题,故并发症可能包括:

日常

02:21

某些精神障碍患者即使经过系统的治疗,也难以达到临床痊愈。很多患者症状虽已缓解,仍需在家属照顾下接受长期的治疗及护理。

精神障碍如何家庭护理?

精神障碍患者日常生活管理要注意什么?

个人卫生自理

饮食护理

睡眠护理

心理护理

家庭成员应该对患者给予同情、关心和帮助,恢复或认可患者病情所处的家庭地位,帮助患者完成其家庭角色所要做的事情。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改变患者错误的认识,降低病耻感。

日常病情监测

有些患者预后较好,但有复发的可能;有些患者病情越来越严重,会有自残甚至自杀和伤人风险,所以家属因时刻监测患者的病情状况及表现的相关症状。

精神障碍有哪些特殊注意事项?

精神障碍怎么预防?

一般性预防干预

一般性预防干预是针对一般公众或普通人群,如向他们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增强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

选择性预防干预

选择性预防干预是针对具有易患精神障碍的高危人群,如对灾难幸存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以避免和减少相关精神障碍的发生。

指征性预防干预

指征性预防干预是针对具有精神障碍先兆或前驱症状,或具有明显的导致精神障碍的因素,但还不符合诊断标准的,进行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