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2014/7/17 上午9:32:41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最优解
萃取精华:
人在面临选择时,(即使是潜意识也)会在自己已有的资源条件与信息量下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当然“有利”并非单单只满足基本需求。可以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前额叶
萃取精华:
浅薄
看到人们乐此不疲地网上冲浪,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有人忧心忡忡的写下这本书: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同样萃(duan)取(zhang)精(qu)华(yi):
《浅薄》一书的理论依据全在“超链接”——人们很难再像读书那样“沉浸式阅读”了,而他说超链接有损阅读质量的推理是“因为我们必须随时对点与不点一个链接做决定”,“一个人读书的时候调动的是大脑中负责语言、记忆力和视觉处理的区域,而对链接做决定则要时刻调动大脑的前额叶区。”
“实验表明,网上冲浪可以增进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老年人保持头脑年轻有好处,但坏处则是牺牲了深度理解。神经科学家发现,网上阅读从硬件层面改变了人的大脑。一个没上过网的新手只要每天上网一小时,五天之后他的大脑结构就会发生可观测的改变!”
信仰是一种脑残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宗教信仰实际上是一种生理的、病理的现象。有个研究很有意思,发现颞叶癫痫的患者更容易信教,更容易产生一种超越感,更容易相信上帝。
所谓癫痫就是民间俗称的抽羊角风,有些人发病了以后突然之间觉得自己一下子超越了自我,有了强烈的宗教情怀,从这点来看可以说宗教信仰其实就是一种病理的现象。
有一个科学家发明了一个能够对大脑进行电磁刺激的头盔,戴上它,加上变化的磁场刺激以后有很多人就出现幻觉,发现某种不存在的东西,看到神出现了,所以有人叫这个头盔是上帝头盔。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反应。
著名的无神论者道金斯去试过,他戴上这个头盔后并没有看到上帝,只是感到有点不舒服。
去年还有个研究,如果右顶叶,也就是右耳朵上方大脑的一个区域,受损就容易产生宗教的情怀,就很容易相信神。受损越厉害,信仰上帝就越虔诚。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信仰宗教实际就是一种“脑残”行为。
意识的真相
人与AI的本质差别不是算法,不是思维方式,不是“跳出系统思考(GEB)”,而是人脑甚至人体本身是“硬件思维”,而机器却是“软件思维”。人脑在产生意识的过程中,是脑神经在硬件层面的变化,而目前可预见的AI,不论你如何改动,都只是在软件层面上发生变化。
失控
我读《失控》完全是因为听说《黑客帝国》导演建议参演《黑》的演员每个人都读一读。后来看了本书作者KK在TED上的一个演讲谈科技如何演化,又了解了一番他的科技想要什么与技术元素
继续淬(sou)炼(ji)真(zheng)相(ju):
人在演化过程中,那些我们发明来“偷懒”的工具是否会反过来“控制”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