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育
刚入大学,且出农村。城市里的喧哗其实与安静的校园无关。莘莘学子们初出茅庐,踏入「校园式社会」,开始了人生的转折。
有的喜好社交,什么校园活动学生会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毕业之后,留下分手的伤感和一段段谈资。
有的喜欢游戏,有电脑的宅宿舍,没电脑的泡网吧。侥幸毕业,则继续游戏生涯,惨遭退学或重修,则迎接新一年的泡面。
有的喜欢上课。这个无视吧。。什么211,985之类的太遥远,能到笔者这种学校来,注定既无天资亦无毅力。
就像每次恋爱初期,就像每次结交新朋,前几天大家安分守己,试探着世界的底线。随着深交,对学校或基友的脾性熟谙,慢慢丢弃节操,扔掉底线,放下做人的姿态,开始变身禽兽。
其实那些课我也想听,谁不想变得更NB?谁不想成为人中龙凤?可是试用了一些时日,对这款产品实在是失去耐心。
我不想拿学校的师资来作借口,也不会用教学资源来为no zuo no die 者洗地。只是那些课程。。想必过来人明白啥叫真·照本宣科,啥叫真·枯燥无味。
教科书中有一些应用书籍,对某些大家都懂的大型软件讲解得十分详细。可上机操作半节课,就有人已经十分熟练,当然,他们不带课本。
说到这里,想必许多人要说学习分为两种:
一种是理论性学习。需要自上而下的学习。
一种是技能型学习。需要自下而上的学习。
而针对这两种学习方法的方法论早已有了许多研究。
上图充实下文章,掩饰下空肚皮。。
_图片来源:http://zhi.hu/G0E6_
以上两张图清晰地展现了技能型学习之道。
该答案后面另一位知友的答案就说得十分到位:http://zhi.hu/2Gau
人们可以透过三种途径来学习:
一是透过「经验」来学习,二是透过「观察」来学习,三是透过「抽象符号」(eg.阅读)来学习。
透过经验学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最不容易忘记,但也最没效率、付出的成本、代价最大;人生仅仅数十寒暑,能亲身经历的事能有多少、能亏的钱又有多少。
透过阅读学习不像实际操作那么深刻,但也最有效率,一本书两三百块就能读到一位大师一生的经验与智慧,是何等划算的事。
至于观察学习的效果与效率则介于两者之间。
后面哔哩哔哩一大堆,总之意思就是学习成本的权衡问题。
身为终身学习(成人与继续教育)的推广者与实务工作者,我非常认同从实务经验中学习,以及透过阅读、加入学习型社群的学习效果,但对于坊间体验教育的学习效果则非常质疑。
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演化生物学也揭示人类成功的秘密在于「幼态持续」。
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差异在于人的幼年期被延长到学习期十几二十年,同时这些学习期的堆积又压迫回人类的自身,以至于人类现在不得不开始「终身学习」。
这造成许多农村出身的孩子往往『发育较早,却又发育迟滞』的矛盾现象。发育早在心智,被强大的现实拉出乌托邦,脱离了放飞幻想的精神世界,被鸡皮蒜皮磨灭了抽象思考的能力。发育迟在情商,心眼被玻璃天花板挤成了龟毛。
而衣食无忧的富二代们却能跑能跳,能说会道,游戏与学习两不误。他们被下层建筑推挤到了精神世界的高度,却不需要烦心现实问题,能放飞脑洞,吐槽与欢乐齐飞,蛋蛋与节操尽碎。
即使学校不因材施教,市场又能拿它如何?
每个人都背负着愚蠢选择下的责任,以亿记的人口嗷嗷待哺,承受不了的逃亡他乡,割不断羁绊或无能离去的只好拿着与付出不符的工资,拖动着历史沉重的车厢。
如果大家意识到这点。。如果。。可惜没有如果,这就是一次温水煮青蛙。
只有市场的钢刀才能让这些沉泡在臭水塘中的人们痛醒。
可是群体却是乌合之众,看不到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