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中之脑

“缸中之脑”是一个著名的哲学思想实验,最早由美国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1981年提出。这个实验设想了一个人(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包括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绑架,大脑从身体中取出并放置在一个装有营养液的缸中,以维持其生命。这个大脑通过计算机接收各种感官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及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计算机甚至可以消除该人关于手术的记忆,并输入虚构的记忆,使其认为自己生活在正常环境中。

这个思想实验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证自己不是处于这种困境之中?它探讨了知识和体验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问题。它也引发了关于现实与虚拟现实之间区别的哲学讨论。

普特南提出这个思想实验的初衷是为了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观点的问题,而不是鼓励极端的怀疑论。尽管如此,“缸中之脑”的震撼之处在于它不仅映射出了人类个体在与外部世界互动时的不安全感,还包括身体存在感和运动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缸中之脑”并不是一个悖论,而是一个无法证伪也无法证明的假设。它在逻辑上几乎是无懈可击的,并且在理论上完全可行,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这个思想实验也影响了许多科幻作品,

如:

《黑客帝国》
异次元骇客(十三层楼)

等科幻作品

如果世界是游戏,数学(逻辑 )就是代码

《理想国》
洞穴隐喻

(因果可能无法认知,但是必然是存在的)

“射手”假说。

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 10 厘米打一个洞,生活在靶子平面上的二维生物,因此发现了一个他们所处世界的定律——宇宙每隔 10 厘米,必然有一个洞;

“农场主”假说。

农场主每天中午 11 点给火鸡喂食,于是火鸡中的科学家总结出,每天中午 11 点,就会有食物降临。但在感恩节这天,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如果 18 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休谟穿越到三体故事里,他会喜欢“科学边界”这个组织。休谟曾说,如果归纳法要成立,需要预设的前提是,我们这个世界有“齐一性”。所谓“齐一性”,只指未检测的对象与已检测的对象在某方面存在相似性。用物理学的语言说就是,物理规律具有时间、空间平移不变性,实验今天做,明天做,在哪做,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丁仪跟汪淼做的那个台球实验,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要如何证明世界有“齐一性”?

经验告诉我们,世界有“齐一性”,而经验来自于归纳法。

这就成了循环论证,逻辑上说不通。休谟把这个疑问抛了出来。

从平常人的视角看,休谟是在抬杠啊,常识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论证?可是,如果人类是用常识解决问题的,那还要哲学干嘛呢?

归纳法的确是脆弱的,即使你看到一万只天鹅是白色的,只要出现一只天鹅是黑色的,“天鹅这个物种是白色的”,这个经验结论就不再成立了。

休谟的质疑,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他几乎把哲学给掀翻了。哲学是科学之母,掀了哲学,科学也就失去了根基。

休谟就像来到地球的第一颗“智子”。

后来康德用著名的三大批判回应了休谟,算是把哲学救了回来。但休谟的阴影却没有完全褪去。

《纯粹理性批判》
在进行实际活动之前,先要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一番“批判的”考察分析,以确立其大小.适用范围和界限。这就是康德使用批判一词的原因和建立批判哲学的动机。

批判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康德认为知识必须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

一是感觉提供的经验材料作认识的内容,
二是先天的认识形式即感性的纯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知性的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

前者保证知识的经验有效性,后者保证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数学和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先天的认识形式对感觉材料进行了统摄。但康德指出通过先天的认识形式整理的仅仅是现象世界,而非本体。

人只能认识现象界中的一切,现象之外的自在之物(物自体)是人的认识能力所达不到的。

理性不能越过这个界限干涉物自体的世界。为了解决科学知识中现象和本质的矛盾,康德有意识的假设了意志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在三个因素,建立了实践理性知识对现象世界知识的补充,并试图通过目的论的观点,在审美活动中达到现象和本质.自由和必然.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康德的哲学之所以叫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要对理性的认识能力进行限制。因为历史上的独断论和怀疑论在对理性没有考察的时候就用它来进行对世界的探讨,康德认为这是造成先验幻象的原因,也就是灵魂、世界、上帝。这些概念的产生都是没有对理性有足够的认识才做出的。所以,康德在对理性进行限制之后,得出我们对现象界只能使用我们的纯粹知性范畴也就是概念和纯粹直观形式也就是时间和空间。在这两种理性能力之下我们才能得出科学的知识。

知识,在康德看来就是所谓的判断。
而真正的知识是先天综合判断。

怀疑论的知识是后天综合的。
独断论的知识是先天分析的。
这两种知识都不能为科学知识提供确定性。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指出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是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左的。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
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

现代理念

强不可知论
(Strong agnosticism):

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天生就是不可以被了解的,而人类缺乏根据一些所谓证据来得出这方面结论的能力。

弱不可知论
(Weak agnosticism):神是否存在的问题没有答案,并非完全不可能有结论。在没有更多的证据之前人们应该不要轻易做出判断。

消极不可知论
(Apathetic agnosticism):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神是否存在。神即使存在也对整个宇宙毫不相干,神是否存在只是个学术问题。

漠视主义
(Ignosticism)
神的概念没有意义,因为它不能产生可以用科学方法检验的结果,因此对它的讨论毫无意义。

现代不可知论
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问题不能被证明或否定。理性思维可以为其中的有意义(逻辑自洽)假设建模。这一派不可知论不侧重讨论神的存在。

不可知有神论
(Agnostic theism):不声称知道神的存在,而只是相信其存在。

不可知心灵主义
(Agnostic spiritualism):认为神是否存在都有可能,并不信仰某一具体宗教,过着一种不是唯物的心灵主义的生活。

不可知无神论(Agnostic atheism):
神的存在与否是不可知的,而不相信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