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基本概念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学核心概念

佛:觉悟者

缘起性空:万物因缘和合而成

涅槃:超越生死的解脱境界,非断灭而是烦恼熄灭


神,形
道,术
本,末
体,用
灯,光


无数前人摸索出来的框架

悟后起修

把世间看作火宅(着火的房子)


达摩(Dharma)

不二


福慧双修,悲智双运

大乘佛教的精神

凡:福慧双修

佛:悲智双运


三宝

佛、法、僧

三学

戒、定、慧

三毒

贪、嗔、痴,为烦恼根源

三藏

经藏(佛陀教义)、律藏(戒律)、论藏(论释),为佛典分类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三轮体空

(体相用三位一体)

施受物三者皆空,即观布施者、受施者、所施之物三者皆无实性。

四谛

四摄


四念处

四法,四念处,四种念,四颠倒

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 苦--受念处--观受是苦--乐:执著世间有快乐。 无常--心念处--观心无常--常:执著内心的恒常不变。 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我:执著万物有自主自在的心性。

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执著常、乐、我、净。

四大菩萨

文殊(智慧)、观音(慈悲)、普贤(实践)、地藏(愿力),代表大乘修行典范

四大名山

五台山(文殊)、普陀山(观音)等,为菩萨道场


五蕴

五戒

基本戒律,约束身心以助修行

六度

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

《六祖坛经》

六离合释

转识成智(八识转四智)

八正道

八种正确修行路径,涅槃解脱

正见
正命
正思维
正精进
正语
正念
正业
正定

十使

十二因缘

二十种随烦恼

因缘果业

在佛教中,产生事情的直接原因为“因”,间接原因即附加于“因”之上的事情、条件为“缘”,由此产生的结果为“果”。在此过程中,由“因”而“果”的力量为“业”。例如有一粒豆的种子,这是“因”,耕田、播种、浇水、施肥,这些叫做“缘”,发芽结果,这就是“果”。“缘”是否到位,与“果”关系甚大。即使是恶因,但如有良缘,就能得到善果。良因如果加上恶缘,就会得出恶果。而且,果也不会终于果,果还会成为因,加上缘又生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