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禅(禅家术语)_百度百科

野狐禅一词是禅宗对一些妄称开悟而流入邪僻者的讥刺语。用以比喻似是而非之禅。谓所为不契合禅之真义,然却自许为契合。惯用小聪明和主观见解曲解佛法,喜欢在黑山鬼窟里做活计。 [1]

野狐禅

原文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去。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结果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

师云:“汝但问。”

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师云:“我已免脱野狐身。住在山后。乞师依亡僧礼烧送。”

次日百丈禅师令众僧到后山找亡僧,众人不解,师带众人在山后大盘石上找到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狸。斋后按送亡僧礼火化。 [2]

译文

在盛唐时期,禅宗大行其道。百丈禅师在江西的百丈山开堂说法,座下学僧听众不下千人。在听众中,有一个白发老翁,天天都来,而且都是最后离开。长期如此,引起百丈禅师的注意。有一天,百丈说法完毕,大家都散去,这个老翁还没有走。

百丈禅师就特别过来问他:”你为什么每次都迟迟不忍去,应该是别有问题吧?“老翁听了就说:“我正有一个重大的疑问,请师代我解脱。” 百丈就说:“你问吧”。老翁说:“我在五百年以前,也是一个讲佛法的法师。在过去迦叶佛时代,我曾住持此山,因有位云游僧人问:‘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就因为回答错了,使我被罚变成为狐狸身而轮回五百世。不得解脱。请问大师,我究竟错在那里?

百丈禅师听完了,便说:“你再问我吧!“那老翁就照旧重复原句向百丈禅师请教。百丈就很严肃地大声回答说:“不昧因果。”这个老翁听了这话,就很高兴地跪下来拜谢说:”我得解脱了。明天,请老和尚(指百丈禅师)慈悲,到后山山洞里,为我火化这个野狐身体,请按和尚礼仪葬我。”百丈真的在后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尸体,便依礼火葬。 [3]

野狐禅「不落因果」

原来,佛教的修因证果,正是因果律的体现。老人以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见,属于“大妄语”,结果受了“野狐身”之报。又有个瑞岩和尚,整日价自唤“主人公”,复自应诺。宋 无门慧开禅师批评他误把“识神”认为“真心”,是“野狐见解”。(《无门关》) [4]

禅者由于未达空理,误信”不落因果“而五百世为狐;经百丈点破为”不昧因果“,始脱狐身而化去。因此,凡是空谈公案,只是口头上说无相无我,无佛无众生,而不曾经过切实修行的人,便称之为野狐。切实修行,而又执着有大功德,希求成佛做祖,认为能转*轮,并有无量众生可度、已度、将度的人,佛家称为执着汉。必须不昧因果之理,又不执着”我“的价值之为实在,方为佛法的正理所在。 [4]

仅专研义理而忽略禅观实修,便会成为说食数宝型的文字法师光点菜单,不尝菜味,算数他家宝,自无半毫分。如果他们满口都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并称自修自悟自作证者,便被称为野狐禅。 [4]

中国人好简求速,所以顿悟法门的禅宗,几乎一枝独秀。但也因此而养成许多懒人,聪明伶俐鬼,不事实修戒定慧而光卖弄禅语机锋,野狐禅客满街走。 [4]

如果不用功,也没有亲自的、确实的体验,却走捷径、抄近路、取便宜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已经得到禅的悟境或禅的心要,都可能跟野狐禅分不了家。也就是,不讲究先付出才有收获的因果,就是野狐禅。 [4]

因果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说:1、邪因得邪果,正因得正果。如果是邪因,因为因地不正,果地一定也会遭殃。比如说,要断除我执才能真正悟入禅境,如果心有企图,跟贪欲、名利或愤怒、怨恨、骄傲、嫉妒等心念相应而努力修行,虽修的是禅法,但因地不正,即使也讲因果,亦是野狐禅。如果为求神通、为求感应、为求神秘经验、为求现生的福利而修禅法,也是野狐禅。 [4]

在这则公案中,当僧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答他不落因果,原无甚过错,乃自生疑而落狐狸身!可怜众生,五百年后犹自不惺惺,幸得百丈慈悲为他释疑道:“不昧因果。”方才将这一疑团放下,释然而化。

“不落”、“不昧”,相差一字,意境大有死活天渊之别,但在达人份上确无丝毫分别。以佛性天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因因果果向甚处去著,死即无有,活从何来?其间还容是非、正误否?这野狐能从不

昧处悟去固幸甚,如能从不落处悟去,则海阔天空更胜一筹。临化去,还要百丈做亡僧礼火化,更是粘著,要知狐狸也可作佛嘛。而百丈亦俯从其请,亦不免混身落草,落在因果中矣。

在佛教中,产生事情的直接原因为“因”,间接原因即附加于“因”之上的事情、条件为“缘”,由此产生的结果为“果”。在此过程中,由“因”而“果”的力量为“业”。例如有一粒豆的种子,这是“因”,耕田、播种、浇水、施肥,这些叫做“缘”,发芽结果,这就是“果”。“缘”是否到位,与“果”关系甚大。即使是恶因,但如有良缘,就能得到善果。良因如果加上恶缘,就会得出恶果。而且,果也不会终于果,果还会成为因,加上缘又生出果。

这不单单是豆的种子问题。人们的存在都遵照这一法则。我们一件一件的善行或是恶行累积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的现在。而且这还没完,那些行为都会成为“因”,当然又会形成“果”,这就是“因果报应”。

大修行人绝不可能免于“因果报应”,也就是说因为不是“不落因果”,所以老人堕入野狐之身。

那么百丈和尚回答的“不昧因果”是什么呢?处于“因果报应”之中又超越它,在“因果”中又不受制于其状态,一语道破就是“不昧因果”。

在百丈和尚的“眼”里,既没有堕入野狐身这回事,也没有脱野狐身这回事。“因”只是一时之位,“果”也是一时之位,这就是全部的存在。野狐就是野狐,是绝对的存在。

老人因为执著于因果报应而又妄想不受因果报应,想办法要脱离野狐之身,而五百世都不得解脱。听闻百丈和尚一语道破“不昧因果”,悟到野狐就是野狐之时,反而能脱五百世野狐之身。 [5]

引申义:后来以“野狐禅”泛指各种歪门邪道。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野狐禅”常被作为邪门歪道的代名词,其含义经常遭人曲解。在禅门之外,经常被指称那种没有师承自学一通的人。在禅门中,也常用“ 野狐外道”来形容那些没有入门的学法者

二十世纪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认为世界上有些事物是只能显示而不可说的,比如情感,情绪,宗教,审美,音乐,艺术等领域,属于“意”的东西,都无法言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世界有能想的和不能想的,“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这些观念,在佛学中源远流长,释迦有言:“当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自唐代以来中国的禅师们有所谓“禅不可说,一说即错”。六祖惠能虽不识字,但“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能“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禅宗的许多“公案”“机锋”,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要懂了就算“顿悟”了。究其实,禅宗所要表达的内容已超出世界的界限,论的都是前世来生,因果业报,谈的是缘起缘灭,无生无死,很多已越出语言的界限,超然于现实世界,并非故弄玄虚。科学和宗教是各有其界限的。 [6]

一、

慧忠国师问破大耳三藏神通

说起野狐禅,还有一则比较经典的公案。惠能的一个弟子南阳慧忠是当时的国师,后来有个有神通的“大耳三藏”到京城来,被传得很神异,慧忠便被请去试试这大耳三藏的真伪。他问大耳三藏:“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说:“你是一国国师,为什么在天津桥上看猴戏?”慧忠说:“对。”然后入定了一回,问:“现在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说:“现在在江边看赛舟。”慧忠说:“是。”然后深入禅定,又问:“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回答不上来。慧忠说:“你这野狐精!”便让人把他驱逐出长安了。据说此时慧忠的心在三摩地,就是那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处,野狐的道行到不了那里。这个故事不知道是怎样传下来的,但足够进入玄幻小说的情节了。 [7]

站在禅或正统佛教的立场,虽不否定神通的功能或事实,但不运用神通来魅惑人心,膨胀自己的信众或势力。神通有真也有假,但不论真假,都不能违背因果的原则,否则即使一时之间能得到便利,但却可能因此而失去更多。

二、

一休禅师的故事。在一次旅途中,一休求宿于一农家。这时附近传来一阵悲泣声,询问其由,得知因为那家主人亡故。禅师很同情,于是特意布施。家人一边哭泣致谢,一边倾诉自己的烦恼:“我家很穷,只有一点点田地,养不活七口人。因此,明知不好,丈夫还是去捕鱼狩猎,这才得以填饱肚子。丈夫得病后很为此事烦恼,认为是犯了杀生之罪所以才得了这个病。他非常烦恼死后是否能进入极乐世界。”

禅师开导说,只要忏悔了自己的罪业就行了,肯定能进入极乐世界。可是那家人还是不能首肯。于是禅师说“如果你们实在担心杀生罪孽,那我就给你画一个极乐世界的保证书吧”。于是在一张纸上写上几笔,认真折好放在逝者胸前,“这样肯定就能进入极乐世界了”,说完就离开了。

因为一休禅师是当时有名的大德,所以那家人以为他一定写了什么难得的话,结果偷偷一看发现是一首狂歌。“造孽如有须弥般。阎王如何记得过。”译成白话即:若杀生罪孽有如须弥山那么多,以至不能去极乐世界,阎王肯定也有漏记的时候,所以放心吧。“

我们既然活着,就一定因何种“因缘”而造“业”,因此要受“果”。太受制于“业”就不能活下去。想开了,坦然地面对“业”,承认它就是自己的责任。

农夫的苦恼是“不落因果”,一休禅师说“阎王也有漏记的时候,放心吧”,是“不昧因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