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等

所谓禅的研究,即是实际的体验,除体验外别有真实意味的研究是不存在的。而禅所提倡、所体验的正是古人提示的公案。公案的提倡及体验便是佛心的提倡、佛心的体验。

公案是有典范性的古人言行。公案是公案禅参究的对象,并不是各禅师的历史记录,因此,公案没有历史性。公案不需要与参究无关的部分,因此,它比一般的言行记载要简洁。

公案作为宗教实践的对象,其文字有一定的固定性,以保持其典范性,不能随便更改。并且,各则公案有独立性和完结性。这些公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深含哲理、贴近生活,仿佛一盏盏漆黑当中的路灯,为人们指示着前进的方向。

磨砖作镜

道一和尚在衡山结庐修行,宣扬“坐禅成佛”。他终日静坐,眼不睁,身不动,甚至能几天不吃不喝,犹如一尊石像。

怀让禅师听说后,便入山找到道一。当时,道一正在大石上坐禅,怀让禅师见了,便找来一块砖头在大石上磨起来。

磨砖之声让道一无法平静,他终于睁开眼睛问道:“你在做什么?”

怀让禅师反问:“那你又在做什么?”

道一说:“我坐禅成佛。”

怀让禅师点点头说:“我磨砖做镜。”

道一哈哈笑道:“磨砖岂能成镜?”

怀让禅师说:“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道一心下似有所悟,又问:“那你告诉我,该怎么做才算正确?”

怀让禅师说:“好比有人赶牛车,车子若不能前进,是该打车呢?还是该打牛呢?”

道一答说:“肯定是打牛啊!!”

怀让禅师说:“你入山修行,是追求禅定呢,还是想做佛?若追求禅定,禅并非打坐或躺卧;若想成佛,佛也没有定相。修行人不因虚无纷繁的世界而生出分别取舍之心,你看重外在形式,想坐禅成佛,这不就像‘打车’么!你执着于佛,便与杀佛无异了!又怎能找到解脱之道?”

道一听罢,当即起身走下大石,对怀让禅师恭敬礼拜道:“请问大师,该如何用‘心’,才能达到真正禅境,获取无上智慧?”

怀让禅师说:“你学习明心见性的禅法,犹如种下成佛的种子;我为你演说要旨,好比天降甘霖。二者因缘契合,定能见‘道’。”

道一问:“大师说‘见道’,不知当见何道?据我所知,‘道’是没有实体,不可捉摸的存在,既然没有实体色相,又怎么能‘见道’呢?”

怀让禅师说:“并非肉眼看见,而是用‘心’看见。只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定然明心见性而悟道,这才是禅定的最高境界!”

道一问:“‘道’有成坏的可能么?”

怀让禅师说:“所悟契合于‘道’,便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不缓。也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道’。”

怀让禅师说罢,便念了一首偈语: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
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

人心中具有佛的种子,遇滋润便能萌发佛性。
最高的智慧没有形象,能超越成坏成为永恒。

道一听此偈,心中豁然开朗,从此放下外在的“坐禅”,继而拜入怀让门下,修习“心禅”。

十年后,道一名声大躁,徒众无数。因其俗家姓马,故被后世称为“马祖道一禅师”。

现代人太过于看重“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内心真正需求。我们拼劲了全力去追求金钱名利,其实只是要借此找回内心的安宁和满足感。

但这种做法,与“磨砖做镜”一样,越是过分执着,就离“心安处”越来越远。

平常心

从谂和尚拜南泉普愿为师,他在寺院任劳任怨,只为求得佛法真谛。但一连数载,老师从未对他讲说佛法。

从谂觉得很委屈,这天终于对师父抱怨道:“弟子千辛万苦拜入门下,可为何老师始终不肯传道说法呢?”

普愿禅师笑道:“我不是每天都讲道说法么?”

从谂不明所以,又问:“那请您告诉我,什么才是‘道’?”

普愿禅师回答:“平常心是道!”

从谂还是不明白,又问:“请问这个平常心的‘道’,该如何获取呢?”

普愿禅师说:“这个东西,你越想得到,就越得不到!”

从谂不服:“都不想获取了,又怎知什么是‘道’呢?”

普愿禅师说:“道不属于‘知’或‘不知’。‘知’是对‘有’的执着,‘不知’是对‘空’的执着。只有不假执着而悟,内心才能皓月当空。这种‘道’,怎可用‘是’或‘不是’的概念来判断呢!”

要悟而非知

从谂听罢,顿悟禅机。他的疑虑冰消瓦解,心内如明月照映一般,无比的欢快与干净

这则公案对后世可谓影响巨大,以至宋朝人写诗称赞: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用了太多的心力去追求超越平凡,然而真正的“道”,却藏于平常心中!这个道不能可以追求,也无法用语言形容,难怪俗语说:“平常心不可得!”

鹅出瓶中

陆亘担任宣州观察使时,每天都被俗物缠身,又要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内心苦闷不已。

这日,陆亘拜访普愿禅师,一开口就问:“古时候有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后来鹅渐渐长大,无法从瓶口出来了。请问大师,用什么方法才能不打碎瓶子,又能让鹅完好无损的出来呢!”

普愿禅师听罢,突然叫了一声:“陆亘!”

陆亘下意识答应了一声。

普愿禅师笑道:“这不就出来了么?”

陆亘想了片刻,忽转愁为喜,大笑离去了。

烦恼如虚幻迷雾,常将人内心包裹。人又常常自寻烦恼,并深陷其中,如“瓶中之鹅”一般走不出来。当意识到这一点后,“真心”便能冲破迷雾,摆脱无名烦恼的困扰

一切自看

崇慧禅师在天柱山说法,一僧人问:“达摩未来东土时,此地可有佛法?”

崇慧禅师说:“先将‘达摩未来时’放下,且说说你对当下的佛法有何见解?”

僧人说:“弟子不知,请师父赐教!”

崇慧禅师指着天空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僧人大惑不解。

崇慧禅师说:“你自己修行,关达摩甚事?他来与不来,又与你有何相干?他的到来,就像算命先生那般,见你不明白,就替你占卜测算吉凶。但无论是吉还是凶,承受者都是你自己。自己分内的事,只能自己看着办!”

僧人听罢,双手合十道:“弟子已知一切自看了!”

此公案与“活在当下,做好自己”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生活中,我们似乎太在意一些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和事了,结果只能耽误自身的修行,徒然浪费时间!

已进不退

马祖道一带徒弟们在山中劳作,他正靠在一株松树下休息,忽见隐峰和尚推一车儿过来。

马祖道一忽伸一只脚挡在车轮前方,隐峰见了便道:“请师傅把脚缩回,弟子要推车过去!”

马祖道一说:“此脚犹如我之佛性,已展不收!”

隐峰见师傅和自己打禅语,便道:“此车亦是我之佛性,只进不退!”

说罢,推车从道一脚上压过,头也不回的朝前而去。

到了晚上,马祖道一召集弟子来到法堂,他手持利斧喝问:“白天是谁推车从老僧脚上压过!快出来受死!”

众僧见状,都惊诧不已。隐峰和尚从容走到师父面前,并伸长脖子请他下手!

不畏,不悔

马祖道一见状,扔掉斧子点头微笑,隐峰也笑着走回僧众之中。

原来,马祖道一通过展脚与威吓考验隐峰和尚的求佛之心。隐峰和尚明白“佛性只进不退”,又不畏利斧加身,展现了自己的精进之心和勇气,成功的通过了师父的考验!

天下善始者实繁,而克终者盖寡。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人应当具备“只进不退”和“只展不缩”的决心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寻得“大道”。

“宏愿”,发大愿

大乘经典常用十喻,解空明理进住佛家

我国的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学南传的其实不多,但是很多人对空义不明,止步于小乘析空观与无常观,比如好说万法无自性,诸法无常,诸法和合而有云云,于我在百家号文章所见,少有人说及大乘的体空观,乃至用此小乘空观分析《金刚经》、《心经》等大乘经,以致曲解大乘经典,反映出大多数学佛的网友还在极浅层面。析空观呢,就是分析诸法因缘和合而有,因缘离散则无,分析色法至极微,分析人乃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构成,如是等等。而体空观无关因缘,亦无分析,就诸法本身而言,直接体达其如梦幻之本来,就是大乘通教的体法空,相比小乘的析法空,更深更真。

一、如幻喻好比幻师做幻境、幻相,虽然幻色可见,其体无实。我们科技发展到今天,也有虚拟现实 VR 和增强现实 AR,是一样的道理,看着真,其实是假的。现实中的一切诸法,世界、万物其实也是这样,都是无明幻作。修空观者,于万法万相,心无所著,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二、如焰喻 夏天天热,地面气温高,空气密度变化,出现折射,加上风尘晃动,远看像是有水,鹿、马等动物渴极追逐,等到了什么都没有,这叫阳焰。世间诸法亦如阳焰,似有非有,众生执着一切皆实有,故生种种烦恼,流转于生死旷野。智者了知,虚诳不实,我与我所皆是妄想,故说如焰。

三、如水中月喻 月在虚空,影现于水,诸愚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智人见之则笑。虚空之月喻实相,水喻众生心,水中月喻于五阴中妄起我、我所见,执为实有,便随其轮转六道,苦不能出。

四、如虚空喻虚空但有其名,而无实体,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根本没有,无智之人于虚妄中妄执我及我所。虚空是最接近真如的,佛经常以虚空来打比喻,但其实真空连虚空、空间也没有,何况时空中的一切,皆不是实。

五、如响喻深山幽谷及大空旷室中,若有呼喊则有回声,并非真的有人在那边喊。一切音声语言,亦复如是。若有智之人,了知语音无实,心不生着,故说诸法如响。

六、如犍闼婆城喻 日出时,见空中有城楼宫殿,行人出入,太阳越来越高,城亦渐灭。这不就是海市蜃楼吗,身心世界,亦复如是,悉皆虚假,不生执着,故说如犍闼婆城。注意体会与小乘析空观的不同,体空观是万法当体即空、当下即空。

七、如梦喻 人梦中有我及万法万相,及醒来便知虚妄,而梦中不觉,跟着高兴或者害怕等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世界、众生、我及我所,皆是虚妄,皆是妄作,一切烦恼,庸人自扰,故说如梦。

八、如影喻 影但可见而不可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眼耳等诸根,虽有见闻觉知,求其实体,即不可得。又如东西映着光则有影子,人有烦恼遮着正见之光则起我相法相,若烦恼灭,则我相法相皆无,可知我法二相虚妄。故说诸法如影。

九、如镜中像喻 镜中之面像,不是镜子生出面像,也不是人脸生出人面像,也不是镜子和脸和合而有,没有镜子和脸的和合又不行。虽非实有,然亦可见。无智之人,执之为实,而生分别,智者见之,即知非实,故无忧喜。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实体,于名相而妄起分别。有智之人,虽复见闻,了知无实,而不执着,故说如镜中像。

十、如化喻佛菩萨、阿罗汉、天仙等得神通者,能变化万物乃至变化男女。变出来的人当然是假的,无苦无乐,无生老病死,而且随时可以消失。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皆无生灭,如化而成,亦无实有。如《楞严经》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当然这个比喻只是通教次第讲空性,而引用的《楞严经》中的话已经是圆教法义了。

各人因缘不同,如上十种譬喻,总有一个或者几个能用得上,观身、心、世界本不实有,则种种颠倒想熄灭,也没理由再生烦恼。这就是大乘的体空观,诸法不用分析,其体当下虚妄,再看大乘经典就能得其法味。下篇文章,预备说说圆教一乘究竟实相的几个譬喻。

何为“析空观”?

知乎

此析空观者,析为分析解鉴之意,观乃观察根由之理,小言即是将事物分解开来认识,大而言之即是将一切有为法缘生之理,生灭变化互相基因关系,支分细察其万有之关系之间的空理,此乃析空观也。这里主要是告诉什么呢,析空观就是分析一切物体它们之间的因缘和合以及它们具体的空理现象,它们之间互相的结构变化,为什么属于空理,要用细细的方法去观察它,然后在这种分析、解鉴的情况下,把它分析出来,就名“析空观”。

格物致知,还原论,分解观

比如我们当前所居房屋,就正如我们现在所居的这个房子,现在所住的这个房屋,是啥东西做成的呢?是由水泥、砖石、木料、钢材、水电、房内桌凳、卧具、餐具、粮食,是用瓦块、钢筋、贴墙纸、还有雕龙画凤、我们的对联、地板砖、水池、楼梯等等若干,就组成了这么样一个格局的房子,这是具体组成的形式现象,包括生活诸有等用,那么还包括所有的生活等用和合成的。现在将我们这个房子分析一下呢,假如我们把上述所有成立的东西全部一块、一块、一块搬开,把对联刮平,不要了,什么都没有了,然后用刀“劈呖啪啦”的划成柴禾,再也没有人说它是对联了,再也没有人说它是“楼台空悬石垒山金壁荡魄”,荡个鬼魄,柴禾烧火去,就这样的。因为一切东西因缘和合才成功,因缘泯灭就没有这个鬼东西了,知不知道啊?那么,我们这个房子,把水泥也撤了,什么东西也一齐丢散了,墙纸也拆烂了,把它拿来咋办?拿来用一个飞机把它载着,撒在大地上去,这一下,再也没有人说这个是行园房了,那个时候,人家捡到的:唉哟,这儿有个纸,这个地方有个烂瓷砖。就是说,实际上那个房子啊,因缘和合的时候才成了房子的,因缘灭的时候这个房子就不存在了,因缘离散的时候也就没有了,所以说啊,这个房子啊,我们分析起来、分析起来,房屋是空的,是属幻有缘生聚成,是幻有的缘生聚成,这就是真实现象,十几年后也许你们就会亲眼见到这一事实了,也许同学们不相信,等着看吧。

我到过北京,北京有个庙宇,是非常非常的著名,那个地方可以说看到是金碧辉煌,先有那座庙,后有北京城,它叫做一个什么寺啊?(有同学答:潭柘寺。)呵,叫潭柘寺,这个庙啊十分壮观。但是走到其中一个殿,我只看到几个散礅,那几个散礅安然如意地摆在那儿,一打听才知道那个地方就是大雄宝殿。当时就使我感觉到同学们最好到那个地方去悟一下境,这就是因缘所生法终归是空,它就不存在了,再等一万年,这个潭柘寺我看就没有了。所以说一切都是假象,一切都在幻化。我们人也不要认为,原始时代的时候,我们开始创造才有这么一个世界,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是我们人类自私的猜度。那么有一点我就可以告诉你们,中国人是原始时代开始创造,外国人也是原始时代开始创造吗?那么后来进入石器时代,金属也没有、无线电也没有,什么都没有,为什么大金字塔里面取出来一个电视机还能播放呢?还是彩电呢?那不晓得是多少万年以前的了,所以这个世界啊无始以来就有众生,就有比我们更聪明的众生存在。现在我们取出来的古董里头还有些很特殊的,这就足足可以说明问题了,众生无始就是存在的。那么,虽然存在,他们都在成住坏空,他们都是因缘生法,都会无常,要无常就得转轮回,就是这么样一个定义。所以说,在析空观里面,因缘生法呢就是一种假象,暂时聚幻而成。犹如房屋中原有的一物,这下有些人就说不对哟,我们房子里头还有东西的嘛,那么这个瓷砖丢了毕竟是瓷砖嘛,它没有空啊,哪怕就丢在新疆的草原上,它同样在那儿的嘛。对,同学们,这种疑问也是可以的,但这个瓷砖啊,它同样具散面分。所谓散面分,就是一件物体朝这个四维上下而分散,逐步分化叫散面分,它只会变小不会变大的,最后会彻底把它分成若干块。分成若干块以后,那么我们去再一看,它的砂粒同样存在,砂粒又要分成若干块,因此是,空的道理是当体即空。

1 、正字与反字

有一个沙弥满怀疑虑的问无名禅师道:“禅师,您说学佛要发心普度众生,如果是个坏人,他已经失去了做人的资格,那就不是人了,还要度他吗?”

禅师没有立即回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文字正反颠倒。

禅师问道:“这是什么?”

沙弥说:“这是个字,只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

“一个‘我’字!”

禅师追问:“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沙弥立刻改口道。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小沙弥怔住了,不知如何作答。

禅师说:“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写,主要是你心里真正认得‘我’字;相反的,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个是‘我’字以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写反了!”

禅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在于你必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善恶,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越是污泥,越可长出清净莲华,放下屠刀,便可以立地成佛。所说善恶正反,只在一念之间。“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从本性上看,没有一个人不可度啊!

2、一休与五休

一休禅师是很有名的禅师,有人问他:“禅师!什么法号不好叫,为什么您要叫‘一休’呢?”

一休说:“一休万事休,有什么不好?”

信徒听了认为不错,一休万事休,很好,很好。

一休说:“其实一休不好,二休才好。”

信徒说:“二休怎么好呢?”

一休说:“生要休,死也要休,生死一齐休才能了脱生死,所以二者一齐休。”

信徒说:“不错,不错,二休才好。”

一休说:“二休以后,要三休才好!”

信徒说:“三休怎么好?”

“你看,你老婆天天和你吵架,像只母老虎,最好是休妻;做官要奉迎,也很辛苦,最好是休官;做人处事有争执,所以要休争;能够休妻、休官、休争,这三休是最快乐,最好了!”

信徒说:“不错,不错,三休真好!”

一休说:“四休才是最好。”

信徒说:“四休怎么好呢?”

“酒、色、财、气四种一齐休才好呢!”

信徒认为四休也是很好。

一休说:“四休不够,五休才好,什么叫五休?人生最苦的,就是为了我们有五脏庙,这个肚子要吃饭,所以才有种种的辛苦,假如把这个五脏庙‘一休’,统统都没有事了。”

在生活中,千休与万休,总不如一休,一休万事休,更莫造怨仇,这就是一休的禅了。一休禅师借助自己的法号幽默地阐释了躯体的局限,从而向弟子们说明了修行的意义。

3、须弥与芥子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一切诸法,有时从事上去说,有时从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则万事万物都可融通了。

4、我往西方走

南宋的道悦禅师曾任镇江金山江天寺的住持,他是宋朝名将岳武穆王岳飞最崇敬的高僧。

当岳飞被秦桧以十二道金牌从朱仙镇招回时,途经金山江天寺,道悦劝他出家,不要回京,但是岳飞秉持耿耿忠心,明知此行不利,他还是坚持南归。

临别时,岳飞请求开示,道悦禅师告诉他道:“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

岳飞当时不知其意,直至被诬下狱,含冤遭毒的时候,方才悟解。那年的十二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日,当天晚上又下起雨来,听到室外雨声,岳飞预知大难已经临头,这正好应了道悦禅师的偈语:“岁底不足,谨防天哭。”

“奉下两点”是“秦”字,意指奸相秦桧。“将人害毒”,果然就在这天被秦桧害死在风波亭上。

秦桧害死岳飞后,查问刽子手,岳飞临终时有说什么话吗?刽子手说:“他只说了一句:悔不听金山道悦禅师之言。”

秦桧得知此事,马上派遣亲信何立带兵前往金山提拿道悦禅师。但在何立到达江天寺的前一日,道悦禅师聚众说法,最后说了四句偈语:

“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
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

语毕,即时坐化。当时大众不明究里,悲戚而又莫名其妙。等到次日何立率兵而来,大家这才恍然明白。

道悦禅师知道岳飞的生死,当然也会知道自己的生死,但为什么不珍惜生死,逃避生死?事实上生死业力不可逃避。岳飞逃不过命中的定业,道悦禅师当然也逃不过生死的业力。

?这里有点假了,迷信

5、不像个人

坦山禅师和称升禅师,同师学道参禅,但两个人的性格却迥然不同,师兄坦山放浪不羁,不拘小节,甚至烟酒不戒,为人所耻,而师弟称升为人庄重,不苟言笑,弘法利生,甚受信徒的尊敬。

一天,坦山正在渴酒,称升从坦山的房门前经过,坦山叫他道:“师弟!请来喝一杯酒如何?”

称升禅师不屑地讥嘲道:“没有出息,烟酒不戒,还能修道吗?”

坦山仍微笑道:“不管那许多,来一杯如何?”

称升边走边道:“我不会喝酒!”

坦山不高兴地道:“连酒都不会喝,真不像一个人!”

称升听后,停下脚步,大怒道:“你敢骂人!”

坦山不解似地问道:“我何时骂人?”

称升道:“你说不会喝酒,就不像人,这不是明明骂我吗?”

坦山道:“你的确不像人!”

称升道:“我怎么不像人?你说!”

坦山:“我说你不像人,就是不像人!”

称升道:“好!你骂!我不像人像什么?你说!你说!”

坦山道:“你像佛!”

称升听后,哑然不知如何。

禅门之中,很多奇僧异士,实在不能用一般眼光看他们。例如金山妙善禅师,众皆认为他疯疯颠颠,但他大智大行;宋朝道济,大家都知道他酒肉不改,不守清规,但他是得道神僧。佛教史上有罗什吞针的美谈,《维摩经》里有金粟酒肆的举示等。

坦山禅师和师弟称升禅师风格不同,但其修道证悟的境界,就不能用一般常情论断了。

76、废纸一堆

在白隐禅师门下有位弟子,自认已经开悟,既不拜佛,也不焚香,甚至经常撕碎《大般若经》来作草纸,并且常说:“我就是佛,经文是记载佛的说法,既然现在有佛在此,这些经文,全是废纸一堆,拿来当草纸用,有何不可!”

白隐禅师知道这件事,就对他说:“听说你已经成佛了,可喜可贺!但是,佛的屁股是何等尊贵,用这种废纸当草纸,不是太不相称了吗?以后你还是用清洁的白纸吧!”

有些禅者,以为奇奇怪怪的状况就是悟道,“喝佛骂祖”,不能随便的。反常,要有反常的实力,把佛经当作废纸,这是通达三藏,彻悟宇宙真理以后才可以说的,否则,白纸要爱惜,废纸也要爱惜。

77、乞丐与禅

挑水,称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住持的这座禅院,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才能有资格呢?”

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个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和这位学僧将尸体搬到山边埋了,事成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这位学僧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人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伴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而这位门人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却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过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希望有别人打扰!”

门人哭着跪下来,诉说道:“老师!您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您学习,因为您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一位真正禅者的眼中,天堂净土在哪里?卑贱工作里有天堂净土,爱人利物里有天堂净土,化他转境里有天堂净土。原来天堂净土是在禅者的心中,不在心外。

78、做女婿

一休禅师,在谈笑间有旋转乾坤的菩提心量。有一天,一位信徒来向他说道:“师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请超度我吧!”

“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寻短见呢?”

“师父啊!我自从经商失败后就债台高筑,被债主们逼得无路可走,只有一死了之!”

一休禅师道:“难道除了死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可想?”

信徒痛苦地说:“没有!我除了有一个年幼的女儿以外,已经山穷水尽别无所有了!”

一休禅师灵光一闪,说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把女儿嫁人,找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呀!”

信徒仍然失望而着急地说:“师父!我的女儿是8岁的幼童,怎能嫁人呢?”

一休禅师道:“那你就把女儿嫁给我吧!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信徒大惊失色道:“这……这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的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挥挥手说:“要帮助你解决问题啊!好啦,好啦,不要再说了,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做女婿,快去,快去!”

这位商人弟子素来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能,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这个消息一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

到了迎亲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一休禅师抵达后,吩咐在门前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一休禅师写起书法来了,大家看一休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购买,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来做什么的。结果,买书画的钱积了几箩筐。

禅师问信徒说:“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够了!师父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钱!”

一休禅师长袖一挥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再见!”

6 以身入局是吧

事实上,有禅的人,就能这样方便解决问题。

79、谁是禅师

佛光禅师在参禅的生活中,经常忘记自己。一些从各方前来参学的禅者,要求拜见禅师,面请教益,侍者通报时说,某位学僧从某地来,想见禅师问禅。

佛光禅师总是自然地反问:“谁是禅师?”

有时,佛光禅师在吃饭时,侍者问:“禅师!你吃饭吃饱了吗?”

禅师也像很茫然似地问道:“谁在吃饭?”

一次,佛光禅师下田锄草,从早到晚,都没有休息一下,寺里大众见到他都慰问说:“禅师!你辛苦了!”

佛光禅师礼貌地答道:“谁在辛苦?”

“谁在辛苦?”、“谁在吃饭?”、“谁在经行?”、“谁在说话?”佛光禅师经常忘了自己这样回答别人,也这样反问别人。

不少的禅者学人,因佛光禅师的话而寻回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世间上的人,有时肯定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拥有,反而失去真正的自己;有时候什么都不认同、不肯定,又迷失了自己,像行尸走肉,没有灵魂,没有立场。如果一旦有了禅,虽然否定了一切,其实拥有了一切;虽然肯定了一切,其实解脱了一切。

80、隐居地方

无德禅师一向在行脚,一天来到佛光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地答:“究竟哪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道:“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说:“我骑了30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了。”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了下来,一天,有一学僧问道:“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地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地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地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不回答任何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更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了!”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称水,有的陆沉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唯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无德禅师所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